马上评|研学游不该成为新的“教育焦虑”


7月24日,参加研学的学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近几年每到寒暑假,研学游总是能引起多方讨论。8月27日,澎湃新闻刊发了一组调查报道,聚焦研学游中的乱象。比如,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去国外,好多研学团行程都很水,经常有孩子们“清一色坐在路边或草坪上玩手机游戏、刷视频”。这也再次引发研学游就是“割韭菜”“智商税”的感慨,甚至被批评为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焦虑”营销。

打卡式赶场、管理粗放、孩子学不到东西……关于研学游的各种吐槽,可以说一直伴随着这种新业态的诞生和发展。面对诸多负面报道或传言,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笔者身边也有朋友送孩子去研学游,他的考量或许能代表一部分家长的心理。

朋友家是开饭店的,暑假如果要自己带孩子出去旅游,就得关门歇业,直接损失几天的收入不说,还担心熟悉的客源流失。再说如果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一周,开支动辄两三万,而给孩子报名一个研学班,只要交一个人的费用。里外里一算,让孩子去研学是最省钱的。至于能不能学到东西,孩子出去一躺,多少总能见点世面,起码比天天在家玩手机看电视好。

这可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理。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他们想尽力给孩子安排一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可囿于时间和经济条件,无法做到家庭出游,报名研学团就成为次优选择。很多网友说父母陪孩子出游的效果,要远胜研学团跟游。道理自然没错,可现实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也就是说,研学游市场不管存在多少问题,但整体还是满足了一部分家庭的刚需。

当然,笔者朋友可能想象不到,可能孩子即便报了研学团,还是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玩手机游戏、刷视频。这些研学团收费不菲,却没有在研学的行程以及管理上花太多心思,这就是没有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这是研学团组织方的事情,不能反过来指责家长盲目。家长在家庭综合能力范围内,希望给孩子提供研学的机会,这是为人父母的一片善意,无可厚非。相比于嘲讽家长,重要的还是提升研学游本身的性价比、规范性。

现在各地研学相关的企业数量猛增,可总体服务还处于野蛮发展阶段,看起来“万物皆可研学”,可实际上很多研学团组织粗放、路线随意拼凑,孩子跟着游或者疲于奔命,或者换个地方玩手机。研学是不是只能盯着一些热门博物馆、网红人文景点?能不能根据孩子年龄等特征,去一些看起来小众其实能有所收获的路线?这需要相关机构和家长的不断磨合。

对于一个还算比较新的细分市场,不断规范才是方向,因为有一些乱象,就大加嘲讽、抵制,也未必明智。有些地方已经在规范方面做出探索,比如公布研学机构“白名单”,推荐靠谱的研学路线等,这对于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会有一些积极帮助。

家长也要放平心态,不要被一些研学机构牵着鼻子走,别被“教育焦虑感”推着盲目消费。家长本身要有稳定的教育观,对于研学游的目的、孩子成长的路径有清晰的认识,别被一些研学游的广告忽悠,认为去了一次美国名校,孩子的人生就会改变;排队参观了一次北大、清华,孩子开学就成了学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长情相伴,千万不要对研学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此外,一些家庭之间的确有攀比心态,“你家孩子去了北京,我家孩子就得去美国”,反而相互强化了教育焦虑,更是让研学成为自以为的暑假刚需,其实这大可不必。

总之,研学游是教育类旅游的选项之一,不是必选项,别让它成了负担,别让它成了新的焦虑源。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life.liangstudy.cn/study/1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