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合肥都市圈深融长三角的新机遇与新规划

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这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一道,共同构建起长三角一体化的完整都市圈体系。这对安徽省会合肥而言也是一大发展契机。合肥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要求,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

二十年磨一剑:合肥都市圈的全面规划与综合实践

合肥都市圈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近20年的谋划与推进。从省会经济圈到皖江城市带,再到如今的长三角合肥都市圈,合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合肥都市圈规划获得国家层级的批复,标志着其已与上海、南京、杭州都市圈实现了高水平对接,开辟了长三角四大都市圈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夯实都市圈基础,从规划到联动机制全面推进

合肥都市圈在规划上经历了从城际到省级,再到国家部委的逐级批复,成为全国都市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合肥都市圈已建立了圈内城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机制,有力推动了都市圈规划的落实。

按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逻辑,合肥与淮南、六安的同城化合作正在加速推进。圈内交通网络进一步密集,高铁环线已覆盖大部分城市,高速公路环线也在紧张施工中。此外,合肥都市圈还组建了工业产业联盟,提升了安徽科技大市场10家分市场的运营水平,并在合肥新站和芜湖鸠江新建了两个分市场。

为了丰富区域文化与休闲体验,还编制了《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打造7条精品城际游线路。同时,圈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了用工信息异地共享发布平台。这一系列举措为合肥都市圈的高质量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的协同力度

合肥都市圈正在积极拓展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战略合作,已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建立了紧密联系,并取得了一系列务实成果。特别是在推动全球服务商融入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合肥与上海静安区、杭州市等地联手建立合作机制,并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市长宁区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2024年3月,合肥市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苏州市和嘉兴市政府签署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人力资源与人才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了区域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成立长三角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合肥带动走廊城市技术交易合同额大幅增长,并推动了近千个科技项目的落地,构建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打造科创高地,协同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合肥都市圈积极通过多种平台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加强协同合作。合肥与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共享大科学装置,至2023年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大研究院已建成运营,多个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合肥与长三角城市共同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开展5项重大攻关项目,与多所高校共建53家协同创新平台。同时,还专门打造“科大硅谷”平台,吸引36个创新单元合伙人,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加速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在科创生态建设上,合肥加快科创金融改革,建立市级母基金与长三角基金合作机制,构建总规模超4200亿元的基金体系,累计推出200余款科创金融产品。2023年,新设5家总部级科创中心,科创金融支持近1000亿元。

积极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驱动产业创新

合肥都市圈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布局,积极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合肥与上海等其他都市圈城市共建了多个特色产业园区,串联起1100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并成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力求共同维护产业链的韧性和稳定。通过这些合作,合肥都市圈已经成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

深化开放合作,建设高水平开放通道与体制

在开放通道建设方面,合肥都市圈坚持通过互联互通推动跨区域交通设施的高效对接,携手建设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特别是加快推进国家高铁干线江北高铁安徽段的建设。

与此同时,合肥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开放格局。合肥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覆盖亚欧18个国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此外,合肥都市圈正在积极推动自贸区规则、标准的协同统一,探索多项制度创新。

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资源共享

长三角议事厅|合肥都市圈深融长三角的新机遇与新规划

合肥都市圈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合肥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了“一网通办”,并在轨道交通、医疗服务等领域实现了广泛的资源共享。通过与上海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肥都市圈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此外,合肥还加入了长三角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合肥都市圈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关键三步”

都市圈作为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一体化经济区域,在长三角的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都市圈的逐步成形,长三角城市群的“一核三副”空间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各都市圈的协同合作也得到了深化,推动了城市群从“城际”向“圈际”合作的转型。

在这四大都市圈中,合肥都市圈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大中城市密度较低,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长三角都市圈体系,并通过圈际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为此,合肥都市圈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明确“建圈”本质是“破墙”,推动资源要素的创新配置

都市圈的本质是市场驱动下的城市联动合作,而非行政区划的再造。长三角都市圈的建立,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推动了资源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例如,上海和南京都市圈成功跨越省级行政区界限,实现了跨省市的合作与融合。这种打破“行政区经济”壁垒的做法,正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合肥都市圈要与其他都市圈紧密合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都市圈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人工智能、智能电车、高端装备、新医药等主导产业,强化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上的合作,通过强链、接链和补链,推动新技术的突破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助力长三角打造强劲的增长极。

聚焦科技创新圈际合作,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颗粒对接”

在科技创新领域,长三角各都市圈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时,常常遇到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瓶颈。为此,亟需整合长三角各都市圈的科创资源,围绕实际需求,从细分技术和细分产业入手,深化具体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的“颗粒对接合作”,通过精准的联合攻关,突破瓶颈,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合肥都市圈要适应这一“颗粒对接”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小气候”,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应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深化企业供应链对接合作,提升新质生产力

推动企业的“供应链对接合作”,重点在于微观层面的直接合作,关注产品的技术、原料、部件、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上下游关系。供应链对接合作具有紧密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长三角都市圈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中,都有丰富的供应链对接合作机会。合肥都市圈有必要以核心产品头部企业为主导,优化供应链组织,建立企业合作联盟,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作者宋宏系安徽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life.liangstudy.cn/study/18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