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为双边关系良性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契机

备受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正在北京召开,这是三年来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及非盟的一次盛大聚会。值得关注的是,出席峰会的非方领导人中51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数量远远高于美非峰会等其他“非洲+1”会议。不少国家领导人提前数天来华,密集安排各地行程,显示出非洲各国对此次峰会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展对华关系的迫切愿望。

打造中国“全球南方”外交的样板

作为中国构建的第一个地区性双多边外交平台,此次峰会中方也着力将中非合作论坛打造成地区合作的样板。在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在中国外交大战略中的重要性急剧上升。这其中,非洲地区牢固维持“基础中的基础”的重要位置。从中国外长连续34年“新年首访非洲”,到中国积极支持非盟加入G20集团,以及将南非、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三国纳入金砖国家成员,都彰显对非外交的战略性和优先性。

在此次峰会开幕前的短短三天时间,中国升级了与11个国家的双边关系,其中与尼日利亚、吉布提、多哥、喀麦隆四国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塞舌尔、乍得、马拉维、毛里塔尼亚、科摩罗、马里、利比亚七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可以想见,在峰会期间和结束之后,部分中非关系还会继续提质升级。

而中非合作论坛的设立及其24年以来的运作,更集中体现出中国对非持之以恒的高度投入。

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设立以来,美、法、英、德、印、日、韩、土耳其、巴西、印尼等国纷纷仿效,或者将原有的会议机制化。但在推动对非承诺的落实上,其他国家很少能像中非合作论坛那样富有规划性和执行力。论坛三年一届,每届会议都会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具体目标和领域做出规划,其后则由中非相关部委共同组成的后续委员会负责推进。

2006年至2021年期间承诺的1910亿美元贷款总额中,有1550亿美元已于2021年10月实施。为平衡中非双边贸易额,2021年达喀尔部长级会议制定了“3000亿美元”对华出口目标。为达成该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贸易举措,包括价值100亿美元的促进贸易融资、对华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在线购物节、33个国家98%农产品零关税待遇等。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2021年12月至2024年7月,中国自非洲进口总额已达3059亿美元,提前超额完成这一目标。

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中非关系突飞猛进。24年来,中非关系完成了“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级跨越。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5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821亿美元,增长近26倍,中国则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存量从2000年不足5亿美元,增长至目前超400亿美元。2012年左右,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超过了美国等传统的西方捐助国。在截至2022年的十年中,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每年创造超过18000个工作岗位,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中非经济的深度融合,对双方都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占据非洲出口额的20%,进口额的16%。因而中国的经济状况对非洲非常重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GDP每下降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GDP就会下降0.25%。

中非合作需要“现代化”

但不可否认,随着双边关系的持续深化特别是经贸合作的深入推进,中非之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所增加,这些问题有些是普遍性的,因而可以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磋商解决。此次峰会聚焦“现代化”,这也为盘整中非合作、为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提质增效”提供难得契机。

疫情期间,不少非洲国家的债务飙升,此后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通胀加剧、美元加息、俄乌和中东冲突等一系列事件影响下,非洲的债务问题愈演愈烈。而中国在非洲大规模的融资和贷款在美欧的抹黑打压之下,一时成了舆论批判的靶子。实际上,这种抹黑打压对中非双方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对多数非洲国家来说,大批亟待建设或更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和充足融资。而基础设施的巨大缺口无疑将继续成为非洲国家社会经济起飞的巨大阻碍。

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的中国对非洲贷款(CLA)数据库显示,2000-2023年,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府实体、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向49个非洲政府和7个区域机构提供了大约1306 笔贷款,总额1822.8亿美元。

实际上,中国对非年度贷款金额在2016年就开始逐渐削减,尽管2023年首次出现增加,但已经很难再回到之前的水平了。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在成本、技术、经验等方面存在巨大优势,中非需要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寻求更符合各方利益的合作模式。

中非之间政治、经济的高水平运作也呼唤双方更高水平的安全合作。过去几年里,一方面是不少非洲国家内部动荡不安:恐怖袭击、武装叛乱、农牧冲突、央地冲突、武装盗匪等问题突出,萨赫勒地区、东非地区、中非大湖地区的安全态势持续恶化。另一方面,不少国家的社会治安问题严重,针对中资企业和员工、华人华侨的恶性犯罪有增长趋势。目前只有二十余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订相关的警务合作协议,双方在警务执法领域的合作还有待完善。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为双边关系良性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契机

2012年中非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首次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此后历届会议都将和安全合作列为重点,包括2015年的“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2018年列为“八大行动”的“和平行动”,2021年 “九项工程”中的“和平安全工程”。此次峰会设立了四场高级别会议,议题分别为“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显示中国对非和安更积极的参与态势。9月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也指出,和平安全将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我们期待同非洲国家一道,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携手应对安全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即将发布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文件,将为在后疫情时代驾驭不断发展的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一份行动指南。

当然,中非合作现代化的更大动力来自社会层面,多达70%在非中资企业是民营,它们扎根非洲大地,运作灵活,适应力强。这些来自中国私营部门的资本流入可以较大程度上弥补政府融资的不足,推动中非之间深度融合,真正形成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多样化和复杂性,也难免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无疑需要中非在双边和中非合作论坛这样的多边层面予以规制和协调。

(李因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life.liangstudy.cn/study/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