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鄂州乡村斫琴师:商海沉浮到琴音雅韵,奏响梵舟琴坊古调新声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通讯员 张晓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人们常用琴、棋、书、画来展示个人文化素养,古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8月24日,在湖北鄂州华容区乡村,木屑翻飞的工厂内,斫琴师陈俊正一凿一斧制作古琴。陈俊介绍,古琴制作需选材、斫制、上漆、调音等100多道工序,然而斫琴急不得,也急不来,必须用心在一凿一斧中,方能打磨出历史的遗音。


一张古琴斫三千多刀

走进华容区乡村一处偏僻民房,一楼摆满了木料,二楼墙壁上、房间内摆满了古琴,这里是陈俊的家,也是他的古琴梵舟琴坊。


墙壁上挂的古琴

“这些木头历史悠久,有800年的,500年的,还有两三百年的。”陈俊说,这是他从全国各地收购的木料,也是古琴制作原材料,有的是老房子门板、房梁,有的是条案。

斫是刀斧砍、削之意,斤石组字音,古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玉应,斫琴是指古琴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陈俊介绍,古琴琴身由面板和底板组成,木料决定了古琴的音质,木料越老,质地越疏松,结构越稳定,声音越通透。


底板和面板材料

陈俊说着,用手敲击不同木料,判断声音通透性,他说虽然这些老木头看着像废品,其实收购过来价格不菲,从木料的色泽来判断历史长短。“基本一两百年的木材呈白色,三四百年的木材则是红转黑色,四百年以上的木材则是黑色。”陈俊说。

在加工房,陈俊拿起琴胚介绍,古琴面板为弧形,底板平直,借鉴天圆地方之意;古琴一端较高,代表高山,两端用琴弦连接,寓意流水,这是中国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追求。

古琴面板的弧形制作叫挖槽腹,是古琴制作的核心,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古琴的“共鸣腔”,槽腹没有标准。因此,陈俊不得不挖几刀,就装上琴弦弹一弹,通过听声音再接着挖,慢工才能出细活,槽腹斫好需要三千多刀。


陈俊正在挖槽腹

挖槽腹的过程十分考验耐心,更多凭借经验和感觉,因此必须有好的心境。陈俊打趣说,业内都说斫琴有三不斫,日子不好、天气不好、心情不好都不斫,有一定道理。

刀口推动,木屑卷起,日出又日落,槽腹在刀口和岁月沉淀中逐渐成形,槽腹斫好后,合上面板底板,再安装琴弦,试音调音刷漆,完成上雁足、轸子、绒扣等一百多道工序,一把古琴才算做好,每道工艺都是讲究。

陈俊介绍,琴身木胎是为了让琴振动,木胎外面加灰胎(漆灰),是为了抑制琴的振动,古琴之中蕴含阴阳哲理,也是中庸文化的体现,听古琴可以让人心安,还有听琴治病的说法。

从商海沉浮到琴音雅韵

陈俊是鄂州本地人,早年在广东发展,开过汽车修理厂,干过纺织,做过化工、贸易、建筑。40岁那年,他立志学习古琴制作技艺。

2013年,陈俊在广州接了一个建筑项目,地点在深山,一年多下来,他爱上了深山生活,一次机缘下,听到一首《心游太玄》古琴曲,从此爱上古琴。

“在深山生活了一年,和大自然接触,我认清了自己,从此不惑。”陈俊说,这首古琴曲好像读懂了他的心事,他决定从此不再改行,专心做琴。


斫琴

斫琴先弹琴,学会了弹古琴,再遍访斫琴名师,从网上看,听业内人士介绍,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山西、陕西都有陈俊的足迹。

真正入门,是遇到一位香港师傅。陈俊回忆,这位香港人是个珠宝商,酷爱古琴,对古琴制作要求极高。两人彼此之间从未师徒相称,一切尽在不言中。

陈俊知道对方心性高,他怀着问道心态,以学徒姿态向对方请教。诚意打动对方后,珠宝商很谦逊,说可以一起探讨,言谈之间毫无保留,陈俊找到了制琴关键,算入了门。


斫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得了技艺,陈俊渴望有独立的空间斫琴,2020年他从广州回到鄂州老家,在华容乡野开办了自己的梵舟琴坊。

陈俊家二楼,墙上挂满了古琴,正厅南摆着古琴,当中摆着茶具,桌上是他前几天采摘的蜜枣、荷花,自然诗意与古典韵味相映成趣。

今年上半年,陈俊在西安待了一个多月,当地一位教古琴的师傅看上了他的古琴,让他在业内小有名气,也逐渐打开了市场。

据了解,近年来,古琴在国际文化艺术交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名曲屡屡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奏响,古琴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这也让陈俊看到了古琴未来发展的希望。

(来源:极目新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life.liangstudy.cn/study/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