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谁把“幽灵外卖”喂给了我们?


□文诚

有图未必有真相,这话在外卖行业同样成立。

近日,央视新闻起底外卖行业乱象,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报道,部分外卖餐厅存在注册地址与实际不符,租借执照开店等问题,从图片看,这些店铺干净整洁,高大大气,实际上却是脏乱差,有些店铺甚至是三四十家共用一张营业执照。对这些店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幽灵外卖”。

针对央视曝光的这些问题,北京市昌平区、朝阳区、房山市场监管局已经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涉事门店均已停业整顿,并在平台下线。



01

外卖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就餐的重要选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45亿人。

不同于线下就餐,人们选择外卖餐厅时,无法亲眼目睹店铺环境,只能通过店铺的营业执照、照片等做出判断。“幽灵外卖”通过虚假的执照、图片,诱导消费者做出误判,这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这种“照骗”式的宣传,也侵蚀着人们对线上消费的信任,不利于外卖行业的长远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幽灵外卖”背后多半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道理不难理解,“幽灵外卖”之所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往往是因为其经营环境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无法取得营业执照,甚至不少根本就是“三无”店铺。这样的餐饮商家,本就是为挣快钱而存在,在他们看来环境脏一些乱一些根本不是事儿,为压缩成本,在食材上偷工减料一些也未尝不可。

从这个意义上说,“幽灵外卖”的存在,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而且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想要溯源找到这些店家,都是难题。事关群众饮食安全,此事非小。


02

“幽灵外卖”由来已久,也不只存在于北京一地。此前,多地也爆出过类似的新闻。可以说,“幽灵外卖”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地方也曾针对“幽灵外卖”开展整治行动,规范外卖行业运营,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幽灵外卖”屡禁不绝,一方面是与涉及商家众多,监管难度大,而商家又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管有关。另一方面,平台对商家的管理疏漏也是重要原因。“幽灵外卖”能够披着光鲜的外衣招摇过市,平台难辞其咎。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也就是说,餐饮机构想做外卖,必须在平台填写营业地址,上传营业执照、店铺照片等信息,平台有义务对上传的材料做出审核,确保其真实性。

可是,在现实中,外卖平台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在审核中往往把关不严,甚至是故意放水。在此次央视的报道中,据称是某平台区域负责人的男子,甚至还为没有营业执照的开店者支招,让他去租借营业执照。

早在2016年,央视315就曾曝光外卖平台与无牌餐厅合作的乱象。彼时,平台发布紧急声明,表示立即下线涉事违规餐厅,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如今,8年过去了,问题依旧存在。


核实资料真的很难吗?三四十家餐厅共用一张营业执照,这但凡是做点些许的查重工作,何至于迟迟不能发现?大数据时代,这样的查重工作,对技术来说,应该不难实现。

应当说,只要想管,平台完全有能力做好审核。平台管不住“幽灵外卖”,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03

食品安全无小事。不论是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是为推动外卖行业的长远发展,都必须对“幽灵外卖”说不。

相关部门不妨从已经爆出的案例入手,从严从快查清事实,对涉及到的平台、商家予以惩处。同时,顺藤摸瓜,将帮助“幽灵外卖”开店的所有单位、个人全部揪出来。

毋庸讳言,目前,针对“幽灵外卖”已经形成黑色利益链条。此次央视报道就提到,部分“幽灵外卖”商家的营业执照,是从某村村委会租借的,当地村民家里有相关营业执照的也交给村委会运营。此外,也有网民爆料,在网络上有人为违规外卖店铺提供系列服务,帮助它们绕过平台的规章制度,通过套用、伪造证照把店开起来,甚至可以做到“指哪开哪儿”。

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调查的切入点,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调查,捋清“幽灵外卖”黑色链条上的每一环节,对参与其中的不法分子一个也不放过。


当然,遏制“幽灵外卖”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针对监管难,相关部门也可以借助公众和媒体的力量,拓展监管覆盖面。比如,外卖小哥每天都在跟各种各样的外卖商家打交道,完全可以通过有奖举报政策,鼓励外卖小哥发现、举报相关线索,让“幽灵外卖”无处遁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life.liangstudy.cn/study/6053.html